廉洁风范

廉洁风范
位置: 首页 > 廉洁风范 > 正文

陈润霖:一生清贫 磨血兴学

作者:来自三湘风纪网   时间:2023-09-20   点击数:

    陈润霖先生(1879-1946),字夙荒,号立园,湖南新化人,中国著名民主教育家,与陈天华、杨伯笙并称“新化三杰”。1898年为县学生员,1901年由湖南省官府选派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。归国后,为寻求祖国振兴和民族解放,先后创办了楚怡“三校一园”,即楚怡小学、楚怡工业学校、楚怡中学和楚怡幼稚园。陈润霖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,其学生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何叔衡、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、国务院总理朱镕基,还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和革命者,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,而陈润霖先生简朴一生、清廉办学的故事,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。

家风传承远,清廉底色浓

       清康熙年间,陈家老祖宗兴穆公带着儿子来到现在的新化青石街,搭个茅棚开荒卖苦力。随着过路客人越来越多,常有人来茅棚借宿。邵昌公当家时,一位客人用麻袋提着几百两银子前来投宿,第二天天没亮,因一时情急,银子忘拿就走了。陈绍昌起床发现后,拔腿就追,一直追到资江对面两里开外,将银子如数归还给客人。客人以重金相谢,被陈绍昌婉言谢绝。县衙知道后,为正社会风气,便盖“还金亭”以示表彰。外地大盐商听闻此事,主动邀请陈家代理新化盐务。陈家由此发家,将茅棚建成了老屋“陈家大院”,命名“三味堂”,并立下“三味”家训:立身行己要有诗书味;和睦宗族要有家常味;处世接物要有人情味。1879年,陈润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家风传承的家庭,这让陈润霖的一生有了清廉的底色。

立宏图大志,创三校一园

       1901年,陈润霖被湖南巡抚选派赴日留学。期间,陈润霖结识了黄兴、杨度、胡元倓、朱剑凡等一批有志青年,并许下“归国后不愿为官,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”的诺言。

       1903年,陈润霖学成归国,常德府中学堂邀其任学监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,他深感当下的学风萎靡、课程陈旧、学龄偏大,适龄儿童因贫苦上不起学,很难普及现代科学基础知识,毅然辞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一职,决定自办私学。母亲邹翠英贤良爱子、胸怀大义,不惜将自己的嫁奁全部变卖,连同历年辛勤为街坊浆洗、缝补衣物的积攒悉数交给儿子办学。1906年,陈润霖在长沙营盘街租民房数间创办楚怡小学堂(以下简称楚小)。

       1909年,陈润霖应时代之需,创办以金工科为主体的“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”(以下简称楚工)。楚工创办初期,因经费缺乏,没有校舍,陈润霖四处奔走,寻求湖南布政使司与教育界名流的帮助,于1911年8月获得原制造局旧址稻谷仓作为楚工校址基地。陈润霖倾注心血十余年,逐步兴建了三层西式教学大楼、机械工厂、翻砂厂和铸造厂房,校区规模逐步成型。楚小、楚工初具规模后,陈润霖考虑到教育的完备性和连续性,于1920年和1923年先后创办楚怡幼稚园和楚怡中学,最终形成了楚怡“三校一园”的办学体制,在湖南省教育界独树一帜,在全国亦属罕见。

为救国而教,为报国而学

       1938年秋,抗日烽火燃至长沙,为保证学生安全,楚怡幼稚园即刻停办,楚怡小学、楚怡中学也因战乱相继停办,楚工则西迁新化游家白沙洲。重启办学,何其艰难,但陈润霖无所畏惧,不惜卖掉祖屋,用于游家白沙洲战时校园的建设。1939年下期,楚工全部迁往战时校园。学校偏处新化一隅,物资匮乏,晚自习没有电,学生自备植物油灯照明;每间寝室数十人,挤住在狭小的空间里;师生伙食也非常简单,很多同学用自带的“剁辣椒”和“辣椒萝卜”佐助下饭。楚工师生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,还要战胜专业书籍奇缺的艰难,但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大家对学习的执着追求,老师发动同学们一起刻钢板、写石印,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

       1946年2月,楚工师生为继承先生遗志,完成楚工大业,克服经费难题,重新迁回长沙稻谷仓。学生为报国而学,教师为救国而教,持续为后方工业发展输送人才。

倾家财以办学,勤筹款以兴学

       陈润霖先生倾尽家财,仍难以满足办学需求。作为私学,要想获得教育部门的财政支持和地方企业的经费赞助颇有难度。通过陈润霖的不辍游说,曾担任过民国总理的熊希龄,新化锡矿山以及湖南省财政厅等个人和单位先后给予了大力支持。为拓宽筹款渠道,陈润霖多次奔赴京沪一带,寻求国家实业部、国家资源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等部门的资助。

       陈润霖把筹款全部投入办学。为实现教育救国、工业救国的理想,陈润霖不惜斥巨资,聘请到当时一流的教师团队,其中半数以上为留学归国的精英人才。在充实教学设备上也不惜工本,楚工的教学设施,是当时湖南工业学校中最好最齐备的,其中一些昂贵的进口设备,其先进程度,只有湖南大学机械、矿治和土木系的设备能够与之媲美。陈润霖先生十分关怀贫寒学子,推行贫困生免学费制度,坚持最低膳宿的标准,吸引了大批贫民子弟就读楚工。

三辞教育司长,终身办学不渝

       1911年底,楚工创办之初,正值谭延闿督湘之际,陈润霖被任命为湖南省教育司司长。这一任命,违背了陈润霖“归国后不愿为官,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”的诺言,他内心极为矛盾,在谭延闿的劝说下,陈润霖这才接下任命书,成为民国时期湖南省首位教育司司长。数月后,陈润霖无意为官,便辞去湖南省教育司司长一职。

       1913年10月,汤芗铭接任湖南都督,教育派系之争愈演愈烈,时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因担心陈润霖的安全,特邀其赴南京暂避,并安排教育总长汪大燮亲自带《简任书》找到陈润霖,邀其就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一职,被其一口回绝。1920年6月,谭延闿第二次督湘,请先生出任湖南省教育司司长;1927年,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鲁涤平邀请陈润霖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,均被其一律婉辞。陈润霖先生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楚怡“三校一园”,践行“归国后不愿为官,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”的诺言。

家人举债以殓,丰碑硕果长存

        1945年抗战胜利后,陈润霖不顾自己的衰弱病体和古稀高龄,冒着严寒亲赴长沙,号召楚工校友筹划复校。面对艰辛经营数十年的校园基业,被“文夕大火”毁于一旦,陈润霖悲痛万分,又因长年操劳,积劳成疾,于1946年1月26日,在长沙返回新化途中,舟至筱溪,陈润霖不幸病逝,享年67岁。家人举债以殓,学校也无财力为其召开追悼会,一切从简,匆匆安葬在白沙洲的资江边。直到近半个世纪以后,才由楚怡学校毕业生、曾任毛主席秘书的李锐倡议楚怡校友捐款,为陈润霖修建了墓碑。

       陈润霖数十年磨血兴学,为楚怡奔波劳累,溘然而逝,学校虽无钱为陈润霖立块墓碑,但他以清廉一生创办的楚怡“三校一园”所培养出来的学生,为他构筑了一块永不消失的无形丰碑。“没有楚工学生,就没有湖南的公路”“无楚工不成矿山”,在新中国百业待兴之际,楚工学子凭着过硬的技术、朴素的爱国情怀、无私的献身精神,在钢铁、采矿、有色金属、公路、铁路、桥梁、两弹一星、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的建设事业中,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,创立了属于楚工更属于新中国的百年荣光!

       1956年,湖南一师举行纪念陈润霖逝世十周年座谈会,毛泽东作为他曾经的学生,为之题词:“纪念陈校长夙荒先生——东方的曙光,空谷的足音。受业毛泽东。”对陈润霖先生的教育救国情怀和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       纵观陈润霖先生的一生,是教育报国的一生!陈润霖先生和他同时代的优秀教师、无数楚怡学子所共同传承的楚怡精神,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清廉的光芒!

 

高新校区: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书院路42号 邮政编码:411101 联系电话:0731-58662805   版权所有: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支持:信息技术中心